Created At: [[2024-12-17]] 来继续更新。这两天之前处理的兼职工作的收尾事宜有一些忙,所以暂时还没有开始新的项目。先对自己前 4 个月的休学生活进行复盘。昨天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被他很直接地批评了一顿。这也和之前家里人批评我的观点相似。 首先,他说:看起来很好,你之前希望通过自己的兼职工作来覆盖掉一点你自己的生活费。其实你就不该这么做,你休学一年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做兼职工作,而是去做你的创业。 对于这个,我也有一点无奈。其实我并不想做这个兼职工作,但是之前实习的时候,把公司的旧软件推翻了,重写没有写完。这个是一个巨坑,只能说那个时候太狂了。结果实习结束后,我确实觉得我有这样的责任把这件事做完,于是就顺着做下去了。——就这件事,我和我爸谈了一下,他大概的意思是:你不要给自己什么道德负担,你当初实习结束的时候,离开他们其实就是你应该也有权利做的事情。在商业中间,人来人往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他们应该自己能去考虑这样的事情。你不用去考虑他们怎么办。 ——后来证明确实也是这样,后端工程师在项目没做完的时候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工作,就直接走了,于是我接手了他手上的活儿。这样做下来,事情确实是没完没了。不过既然做了,那就只能这么安慰自己:快做完了、要爱护自己的羽毛、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做事情有始有终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点可能格外重要。 其次,当我和他说我最近准备做一个小项目,而不再是去做那种冲向独角兽的初创公司的时候,他问我:“你这么做,这不是你一开始休学的目的。你这是在给自己做不成独角兽找借口、是一种无奈,还是真的觉得做所为的小而美更好。“又是一个让人痛苦的尖锐问题。 我确实觉得做不成独角兽。我觉得在我面前最大的障碍是团队。我找不到一个有充足的业界经验,同时所有的成员都愿意 all in 的团队。从大一开始试图创业到现在,身边的朋友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是似乎对于他们每一个人而言,创业都不是在他们优先级上第一的事情。不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创业团队很难做下去,因为要面对的困难太多了。在上一家初创公司失败之后,我也意识到学生思维真的很可怕,最好是能找到业界的人一起做。学生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发现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永远是在做题,而几乎很少出题。学生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竞争,而不是在创新——考试有标准答案,而 Startup 我觉得很难有。同时,学生也不懂销售、不懂管理,很难在一个小的学生团队中建立一个一流的团队。我们是可以吹嘘我们是最厉害的团队——但是每一家初创公司都是这么说的——这在很多时候只是不愿意认清现实而告诉自己的谎言。 但是我没有任何在业界有经验的朋友。确实可以通过 Antler 等一些孵化器的方式去找,但是如果要去创业,我需要一个我绝对信得过的人。单纯通过一个孵化器认识的陌生人,我真的不确定我能信任。所以团队这个问题,看上去完全不是我在现阶段能解决的问题。仅有的处理方式是等,在这期间多建立友谊,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成长。等到或许十年后,可能我就能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地拉来一个还算可以的团队一起去做事情了。但是在短期,这件事我觉得急不得。 这是无奈的成分。不过好在,也有我确实觉得小而美好的地方。 一个是之前在做 startup 的时候,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 “你比别人都强的地方是什么”、“你的独特洞见是什么”。作为一个学生,我确实很难有比别人都强的地方——即便有,我也很难证明。同时,由于没有什么业界经验,我也很难说我有什么独特的洞见(Unique Insights)。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 B2B 之类的情况的话,我比其他绝大多数人可能更厉害的一点是我对效率软件的理解还算比较深。我高中的时候在 MarginNote 实习过一段时间,做过客服,也负责过他们的视频教程系列。在此之前,我也写过不少关于效率软件的文章。所以,这大概是一个我可能能在人群中做到前 1/1000 的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或许是一个可以做的事情。而在效率软件方向,我是有自己的独特洞见的: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解决方案。不过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绝大多数的效率软件都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这或许就是一个机会。 另一个是小而美如果我想清楚了,我这次确实可以在最开始不用招聘任何的团队,自己做就好了。这样也避免了我自己现在这个阶段的最大劣势:找不到团队。同时,我也不用考虑融资这一系列的其实和做产品毫无关联的东西,可以专注在做应该做的事情上。 所以,大概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