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d At: [[2024-12-21]]
## 关于 Ego 的讨论
在 [[0005. 逼自己填表格、算数|昨天]] 的笔记中,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我大体的思考。我自认为这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只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只是我的思考**。在我上一段做初创公司的经验中,如果有什么让我觉得是我们做的最失败的点的话,就是**我们有了太多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没有被系统化地整理出来,并逐个验证**。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是 ego 太高。我觉得这句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并不容易,毕竟我还是一个很狂的人——如果不狂的话,也不会痴心妄想去做创业了。但是,之前的教训告诉我,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那么必须尽可能降低自己的 ego。
稍微跑个题,老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很讨厌把中文和英文 mix 在一起(这个 mix 是 intentional 的,just kidding)。但是 ego 这个词,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用中文简洁地表述。这个词经常被翻译成“自尊”,但我以为,在这个语境中的 ego 和“自尊”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自尊指的是自我尊重,一般是褒义的,但是 ego 中带有了一种不谦虚的感觉,一般是中性词甚至在很多时候带有一定的贬义。我去问了一下 ChatGPT,它把它翻译成“自我”,感觉比“自尊”更好了一些,可是我觉得“自我”只有在做形容词的时候,看起来和 ego 的做名词的含义是相近的;而做名词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好像和 ego 又没有那么接近。可是,我用的 ego 是一个名词。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让我纠结的问题。暂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破个例,在后面写文章的时候,还是就用 ego 好了。
扯回来,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应该是没有 ego 的;或者说,他的 ego 应该是尽可能低的。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这一本创业十年的自述里是这么描述他那句”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话的:
> 这句话,似乎只强调风口,只是在鼓励投机心理。事实其实完全相反。我曾经跟朋友开玩笑说,“风口上的猪”这句话的主语是猪,本意是说在进入新领域、寻找新机会时,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这个猪,指的是我们自己”,我都把自己比喻成猪了,姿态低到底了,谁还能击败一个躺在地板上的人呢?况且,即便狂风在前,一头猪也不是能轻易飞上天的。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其实是很震撼的。雷军这样的创业者,都能把头放的这么低,我一个无名小卒,有什么资格狂呢?
## 精益创业
最近两天在读 [[Eric Ries]](埃里克 · 莱斯)的非常著名的 [[The Lean Startup]](《精益创业》)。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点点名过其实,因为其实它主要讲的东西蛮简单的,内容的密度我觉得不够高。不过,这本书里最开始提到了一个观点,对我的冲击很大。我用冲击来形容,是因为它击垮了我对上一段创业经历有价值的这样一个认定。它大概是这么说的:学习大概是很多失败的创业者对于创业失败的最大借口。这些失败者会用学习这个借口来安慰自己——然而,这些学习未必真的有用。
对于这一点,其实在很多其他的地方也可以印证。我最近很喜欢听的《知行小酒馆》、《纵横四海》这两档播客里,其实都聊到了错误归因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投资以及各种各样的日常决策中都会出现。在讲《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节目里,《纵横四海》的主播聊到了我们大脑中“快思考”的模块其实会很喜欢给所有的事情归因——很多时候,有了原因,我们才会觉得舒服。然而,通常来说,这些原因也不一定需要准确。在芒格非常喜欢的 [[Influence -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影响力》)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也谈到了人们对于拥有一个 “因为” 的执着。如果你要插队的话,你在解释中加一句”因为“,你的通过率会显著提升。所以,就过去失败的经历而言,我们可以去反思,也可以说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这样的东西没有用。
其实,这种没有用还有另外一个层面,也就是我们在分析过去的经历的时候,分析失败的原因,往往并不会停留在问题层面;而会立刻跳到一个 “如何做、就会成功” 的这样一个解决方案上。然而,后者其实是没有被验证的,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主观臆想。
回到《精益创业》这本书(我今天好喜欢跑题),埃里克认为,相比较在失败之后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在失败之前去努力学习。而这种学习,不是一种很空虚的学习,而是一种把学习本身作为目的和导向的学习。埃里克把这个称为验证过的学习(Validated Learning)。简单来说,我们需要努力分析出我们的想法中间的所有的假设,并想办法试图去验证这些假设。在验证之后,我们就获得了所谓的 Validated Learning。这样,我们就不用等到失败之后,通过一种极容易错误归因的方式去复盘、分析。
## 我的假设
我坐在这里想了一晚上,我大概列了以下的一些假设。由于昨天晚上没睡好,今天脑子不太转,所以这些假设可能并没有很符合逻辑。它们只是一个初步的草稿,我还需要进一步去梳理。我需要按照它们对于成功的帮助的逻辑链条,来梳理一下这些假设,并拼凑出一个如果假设全部成立,那么就能成功的一条线。有了这个之后,再开始逐步的验证。但是囿于时间因素,暂且先整理这么多。
### 现有软件
- 大多数的效率软件对于大多数的用户并不构成**长期的吸引力**——i.e. 很少有用户能长期使用一款效率软件。
- 大多数用户找到效率软件的方式是:在网上被种草,或者自己搜索。所以,大多数用户购买效率软件是冲动消费。
- 大多数用户对效率软件的使用方式是,拿到之后,花 10 分钟学习一下,立刻开始使用。
- 大多数效率软件不能给用户带来长期的提升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并没有能很好地教育用户正确的使用方式。换言之,用户需要的是提升效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款软件或者一个酷炫的功能。
- 大多数效率软件不能给用户带来长期提升的原因之二是,提升自己的效率需要自律,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是反人性的。
### 需求相关
- 在没有一套强大的外界系统的辅助下,人们很难做到平衡生活中各种重要的事情。所以,人们需要一款效率软件。
- 人们愿意为提升自己的效率而每一个月付一杯咖啡的钱。
### 品类相关
- 清单软件只能做到记录事物,而不能做到对任务的合理安排。
- 日历软件相比较清单软件而言,没有那么灵活,并不适合对于零散事物的安排。
- 打卡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不够灵活。
- 清单、日历相对来说很难做到长期的规划;打卡软件可以,但它并不能做到方向性的规划。
- OKR 软件可以做好相对长期的规划,但是 OKR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滥用的情况比较多,所以用户抵触情绪较高、门槛比较高。
### 内容相关
- 我可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高效并持续地产出内容。
- 产出的内容丢给一些用户之后,能获得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完播率(主要关注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