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一篇是想分享一下我最近对于一句老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的一些思考。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 一、选择是一个过程,要努力选择 第一个层面的含义,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含义,是一种对于机会主义的追捧、一种对我们眼中的 “投机主义者” 的艳羡甚至是嫉妒。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如我们努力的人,却因为更好的选择,最终获得比我们更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不禁感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个层面的含义,则是我最近突然有的灵感。我认为对我们的生活更具有指导意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我们把 “选择” 和 ”努力“ 都看成是一种动作,那么就是:花精力认真做好一个选择,比花精力疯狂努力,要重要的很多。 我认为后面的这样一句话有着很大指导意义。在这里,我给两个例子: 1. 与创业结合:在我试图做创业的半年多时间里,我接触了不少的人和事。我意识到,很多人做创业其实是一种从“想法”出发的这样的一种思维,即:我有什么想法。想法往往是一种解决方案(Solution),因而这也犯了创业中的大忌(Solution In Search of a Problem, [SIS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NNmPCF-Xs))。很少有人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或者把 “找到问题” 作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这样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从小到大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从来都是做题者,而鲜有成为提问者的机会。——结合这句话来说,如果我们把“选择”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时性的行为,那么找到好的问题这件事比急于求成、试图解决问题要重要的多。故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2. 与科研结合:最近我开始试图读一些科研论文,也给了我一些相应的感受。以前听别人说,找老板需要找研究品味(Research Taste)好的老板,这样能带你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研究品味这件事,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所以,在很多时候,在“大力出奇迹”去做一件事之前,要认真反思自己的选择,我有没有认真的做这个选择,我做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 二、矛盾点 原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挺得意,可是在看 [[稻盛和夫]] 的 [[干法]] 的时候我产生了疑惑。稻盛和夫认为,在经营企业的时候,相比较于聪明的人,要选择踏实的人。他是这么说的: > 就是说,那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才,正因为他们聪明,成长很快,或许就会认为眼前的工作太平凡,待在公司里大材小用了,于是不久就会辞职离去。所以,最终留在公司里的、有用的,恰是那些最初不被看好、头脑迟钝的人(用词可能不当)。 我觉得这和之前的观点是有冲突的,但是我不能理解这样的冲突。为什么不应该选择聪明、成长很快的人?对于这个我和不少朋友有过不少的讨论。其中最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优秀的人才未必能被你留住。” 对于这一个观点,我自然是不屑的——因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试图去留住最优秀的人才。我一直在强调一个 [[0002 平庸的滑坡谬误|平庸的滑坡谬误]] 的观点,即: > 你如果做一件事平庸,那么很快你就会做两件事平庸——很快你就会变得平庸的无可救药。如果一个企业有一个平庸的人,那么很快一个企业就会有两个平庸的人,很快整个企业也会平庸的无可救药。 而我对平庸的定义是:“不经思考就做决定。” 这么看,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岂不是在追求一种平庸?我找不到其中的合理之处所在。我虽不信权威,但稻盛和夫毕竟创办过两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还拯救了日本航空,他的观点一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 三、努力也可以是一种选择(本分) 这件事困惑了我两三天,也机缘巧合,就在被它所困惑的时候,我翻开了 [[褚时健传]]。这本书看的我大受震撼,过了很久都没有缓过来。褚时健在其一生中,几乎没有做过什么选择,无论是他小时候辍学在家种地烤酒,还是因为 “反右” 被下放到农场、平凡后被调剂到糖厂,以及文革后被调到玉溪卷烟厂。他唯一做的选择是把命运给予他的安排做到最好。他没有嫌弃过农场和糖厂这样很多知识青年根本看不上的东西,而是在想:“既然我来做这件事,我就把它做好。” 相比于来回钻营的一些 ”聪明“ 人,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就很 ”本分“。 我其实基本处于断网的状态,最近把从初一就开始沉迷的 YouTube 戒了,不想要去做算法的奴隶。不过,我也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观点,尤其是不要为 ”资本家“ 打工,要 ”躺平“ 等,这几乎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思想。我在思考的是,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在追求 ”摆烂“ 与 ”躺平“ 的年代,如果少了一些为了提高工资的反复横跳的钻营,而多一些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的 ”本分“,是不是也会是一种竞争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