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d At: [[2025-01-31]]
[[2025-01-31|今天]] 一口气读完了《鸟有什么好看的》这本书。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通过 [[20250131225244|蜜獾吃书]] 这个播客。一听,我觉得很喜欢,想着买来闲暇的时候翻一翻,估计很快乐,没想到一口气就看完了。我认为看这本书的收获有二。第一,它增进了我对鸟以及鸟类学家的了解,获得了一系列的奇怪知识;第二,它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日本学者的治学之严谨。
先说其一。我最近发现,鸟类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物种。这本书中告诉我们,鸟类其实是和人类非常像的一个物种:我们都用两足行走,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也都奉行单偶制。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很多这样细碎的知识点,比如恐龙其实演化到今天,变成了今天的鸟类。所以,那些研究恐龙的人,严格来说对于他们研究的恐龙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非鸟类恐龙。这么看,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推演结论:1. 恐龙并没有灭绝;2. 鸟类学家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恐龙学家。
我在“研究” [[20250126145403|栗树鸭]] 的时候(我说的 “研究” 是一种 “赛博研究”,就是在网上翻一番资料,图一乐),我发现很多公鸟在求偶期间,会选择换一身更加华丽的羽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异性和自己进行交配、繁衍后代。那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在非交配季节,不用华丽的羽毛呢?答案是华丽的羽毛也是有代价的,华丽的羽毛导致鸟儿更容易被猎食者发现并被捕食。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大自然很 “理性” 地选择的结果——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它的生命并不重要,但是把这整个物种延续下去这件事很重要。但是,从文人墨客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宁愿去死,也要追求爱情的浪漫呢?我为这种浪漫深深动容。而这一点,在书里也有多触及。
第二点其实是更让我震撼的一点。我最近在了解人脑的运行模式之后,发现人是特别喜欢原因的一个动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很多的东西都有一种 “错误归因”。而科学家的作用本身就是给这个世界提供一个人能理解的原因,这里难免有 ”错误归因“ 的倾向。而这本书的作者,川上和人,对这一点格外警惕。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作者对这糖果包装纸上的大嘴鸟自嗨,开始用各种各样看似严谨的方法去分析这个鸟类的习性。读者如果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作者的圈套,认为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直到章节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说做科学还是要去观察的,不能靠自己的臆想。就这一点而言,不得不服。
摘选一下作者最后谈自己是如何成为一个学者的,我看了很喜欢。
![[20250131234915.png]]
![[20250131234920.png]]
![[2025013123492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