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与感悟 我是在看完 [[Spencer Johnson|斯宾塞·约翰逊]] 的另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之后,在微信读书中顺手刷到的这本书。当时正好觉得时间比较碎片,感觉这本书的书名 “一分钟管理” 看起来很简短,于是就去读了。读完之后我觉得:哇塞。 ### 最大的感悟:一分钟称赞 其实,如果没有我的几段实习以及领导团队的经历,我其实并不会对这样一本书有很大的体悟。我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遇见过一个瑞典人,感觉他的能力并不太行。怎么不太行呢?他写代码就是整天坐在 GPT 面前,把 GPT 给的东西原封不动地 copy paste 到代码库里。而这样的代码,根本并不遵循代码库的 linter rules,同时也有很多很奇怪的错误。但是他似乎并不在意,觉得能写出来就好了。我看到最离谱的案例大概有比如把一个 Enum 转换成字符串再和字符串进行比较(如果是这样,你要 Enum 干什么呢?),以及比如 throw 的时候 throw 的不是 Exception,而是一个 String。——说实话,如果不是见到这个老哥这么写,我都不知道这居然是允许的。再加上,这个老哥因为生长环境的原因,在当时的我的眼里看起来,非常地”病娇“,一生病就是好几周不来,还有产假等,一周就上那么一两天班。对于我一个整天来公司写代码的人来说,当时的我觉得和他合作简直是一个噩梦。 于是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就趁他不在的时候,直接把这些错误的代码修了。我是这么想的:反正他一周只来那么一天,而且可能大部分的时间还在开开会,或者是玩玩他的 Steam Deck、和他女朋友打打电话等,最终能写代码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 1 - 2 小时。这 1 - 2 小时,我要再花时间去认真教他,多费事呢?于是我就改了。改完之后,我没有料到的一件事是他意见很大,他认为我 ”改他的代码“。所以,关系有那么一些紧张。 直到我和我父亲交流这件事。他问了我一个问题:”XX,你代码写的不错,这是不错;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的同事和你在一起写代码,他对他的工作有任何的成就感吗?如果他没有成就感,他每天写的代码被你当作是垃圾,你们怎么能在一起愉快地工作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一直以为,代码是一个很理性地东西,对的代码就是对的代码,错的代码就是错的代码;代码也有感性的层面,那是对于不同设计的感受,什么样的 API 设计是好的,什么样的 API 设计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设计哲学——但是我的同事显然没有 sophisticated 到能理解这样的不同设计哲学之间的好坏的程度。而我忽略的点在于,虽然代码是理性的,但是和你一起合作的写代码的人未必是——你在很多程度上需要去照顾好他们的情绪,努力给他们构建一个友好的工作环境。唯有这样,你才能构建一个好的组织去做这样的事情。 加深这件事对我影响的是另外一件事。因为和同事合作的不愉快,我和老板聊了一次。老板说:“你要理解他的难处。”我初听到这句话有些不乐意,他如此病娇,能有什么难处呢?老板进一步说:“我作为一个老板,我的职责是照顾好我的每一个员工,让他们尽可能在他们的职位上发挥到最大的价值。”我想了想,逐渐有了更多的一份感激。如果不是因为老板对我的信任,我作为一个实习生,不可能有机会去主导他们 App 的完整重写——而这样一种信任,其实不是针对我一个人的,而是对于每一个人的。 当然,如果我们理性地去看待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存在另外一种解读的空间。因为瑞典的劳动法严重偏向被雇佣者(这在很多人眼里是好的),所以裁员的成本很高。一个人一旦被雇佣,老板所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我是否应该把不合格地人裁撤、去换上更合格的人;相反,而是去思考:我怎么提升他的工作效率,怎么让他在我们的公司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也成了为什么欧盟被创投圈诟病的一大原因,因为在创业的叙事中,另外一个模式更为显著:“一个 B Player 对整个团队所带来的伤害远不是一个 A Player 所能弥补的。”——就连我自己带团队的时候,我也在强调 [[0002 平庸的滑坡谬误|平庸的滑坡谬误]],即宁缺毋滥,一定要最精英的人。 不过,抛开这件事的对错不谈,抛开这件事的不同角度不谈——我父亲、我老板,以及这本书所给我的启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受用的。在和别人一通共事的时候,事情做好是一方面,但是同样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是让和你一起合作的人舒服,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有获得感。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之一。 ### 一分钟更正:与传统智慧不一样 看这部分的时候,我想到了 [[Influence -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因为那本书里提到了很多 “Trick” 别人的心理学小技巧。而先抑后扬,如这本书所强调的一样,似乎比先扬后抑,有更好的效果。然而这个与我们的传统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其实是不一样的。仔细想想,这样似乎更有道理。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这本书里这么说,我可能在要和一个人说他做事情做的不对的时候,会先努力想一个点夸赞对方一下,然后再批评。 ### 一分钟目标:沟通的障碍 我在最开始带团队做项目,以及后来做 Startup 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说 A,团队成员也听到了 A,但是成员最终给我的并不是 A——我意识到了存在这样的一个沟通的障碍与鸿沟。我觉得这样提出的 “简单、清晰的一分钟能看明白的任务” 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可以考虑等后面有机会(无论是我自己接受任务,还是分配出去任务)的时候尝试实践、落实一下。当然,我觉得大概率可能会需要更多的沟通。 我觉得这里其实强调的观点与 [[Measure What Matters|OKR]] 很像。OKR 的书我还没来得及读,等读完之后回来看看能不能回来 Update 一下这个点。如果相似的话,这大概可以算得上是 OKR 的鼻祖了? #todo ## 摘录与笔记 # 寻觅 > 似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经理人都坚持自己那一套,而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结果就是人。只看重结果的经理人总被认为是“专制的”,而只重视人的常常被誉为“民主的”。 # 新一分钟经理人 > “来看看这个,”经理人指着电脑说,“我把这条实用的真理设成屏保程序,时时提醒自己。” > “所以,”年轻人说,“帮助别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就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 第一个诀窍:一分钟目标 > “是的,”泰莉莎说,“设定一分钟目标是第一个诀窍,也是一分钟管理的基础。你瞧,在大多数公司中,如果你问老板某个员工在做什么,再去询问员工本人,往往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实际上,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一些公司里,我自己和我的上司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只是偶尔一致,那仅仅是巧合而已。这样一来,我就会因为没有做某些事陷入麻烦,而事实上,我从没想到这些事是我该做的。” # 第二个诀窍:一分钟称赞 > “实际上并不会,”保罗回答道,“记住,并不是非得对某个人称赞很长时间他才知道你关心、关注他。其实,有效的称赞常常连一分钟都用不了。” “这就是叫它‘一分钟称赞’的原因。”年轻人说。 > “也不是,”保罗回答道,“只有你刚到这里工作,或是刚刚接手了一个新项目或新职位的时候,他才会这样做。等一切轻车熟路后你就知道他对你有信心,因为你不会经常看见他了。” “真的?在受到关注后这样不会让人很失落吗?” # 第三个诀窍:一分钟更正 > “然后,他分两步来进行一分钟更正。前半分钟他把视点集中在所犯的错误上,后半分钟则在我本人身上。” > 乔恩继续说:“更正的后半分钟,他明确地告诉我,我的实际能力其实比这强得多,他对我有信心也很信任我。他说特别期待再跟我碰面——只要不是因为犯了同样的错误。” # 一分钟目标为什么有效 > “对,”一分钟经理人说,“我相信大部分经理人都下意识假设下属们知道应该完成什么工作。但我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从不做任何假设。 > “道理很简单,人们行动的最大动力来自结果的反馈,大家都想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实际上,套用一句老话:‘反馈是成功的前奏。’反馈让我们不断地前进。但可惜的是,虽然大多数经理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通常却制订另一套保龄球规则。 > 看到监督者举起两根手指,示意撞倒了两个木瓶。但大多数经理人是不是会说你撞倒了两个木瓶呢? > “如果你在工作表现评估表上给每个下属都打了高分,你想你的上司会怎么看你?” “他们会认为我是个好糊弄的人,根本分不清工作表现的优劣。” # 一分钟称赞为什么有效 > 年轻人说:“那么,一开始最关键的是,发现他们基本上算是做对的事情,直到他们真正做对了。” # 一分钟更正为什么有效 > “谁在乎真的假的。”经理人笑了起来。“话说回来,”他补充道,“我知道结局会是这样。但反过来,先严厉指出客观上的错误行为,再肯定并鼓励他们,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